2025年7月13日,山东大学护理与康复学院“溯源百廿承烛光”社会实践队以 “探寻校史印记,礼赞百廿华章” 为主题,于济南市开展线下寻访活动。队员们先后走进山东大学图书馆、中心校区校史馆、校友馆及山东大学中心校区博物馆,通过系统查阅史料、实地考察馆藏,深入触摸学校百年发展的历史肌理,汲取精神养分。


山东大学图书馆作为校史研究的文献重镇,珍藏着大量记载学校发展历程的原始档案与学术典籍。实践队队员在此潜心研读,从泛黄的校报合订本中梳理办学理念的演进轨迹,从早期学术期刊中探寻学科建设的拓荒历程,从校际交流信函中还原教育合作的历史图景。这些一手资料为理解山东大学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办学定位提供了扎实依据,也让队员们直观感受到学校在学术传承中的坚守与创新。
中心校区校史馆以 “百年学府、薪火相传” 为叙事主线,通过 2000 余件实物展品与 600 余幅历史图片,构建起立体的校史图谱。队员们在 “初创与奠基” 展区驻足良久,仔细研读周学熙创办山东高等学堂时的办学章程,深刻学习学校诞生之初便肩负的 “兴学强国” 使命;在 “抗战迁校” 板块,泛黄的流亡师生名册与辗转办学的珍贵影像,生动诠释了 “为天下储人才,为国家图富强” 的校训精神在战火中的淬炼。详解的 “院系调整中的担当”“改革开放后的跨越式发展” 等重要节点,让队员们系统把握了学校在国家高等教育布局中发挥的独特作用。

校友馆内,“群星璀璨” 的展陈格局彰显着山大育人成果。从为我国核物理研究作出开创性贡献的院士校友,到扎根基层教育数十年的 “全国优秀教师”,从推动行业技术革新的企业家,到投身乡村振兴的青年创业者,这些分布在各领域的优秀代表,用实绩诠释着山大精神的当代延续。队员们在 “校友口述史” 影像区久久停留,聆听老一辈校友讲述求学期间受教于杨向奎、童书业等名师的经历,深刻体会到 “学无止境,气有浩然” 校训背后的人格力量。
博物馆丰富的馆藏则从学术研究维度展现了学校的文化贡献。在 “考古与文物保护” 展区,队员们详细了解学校团队参与的焦家遗址、两城镇遗址等重大考古项目,认识到山大在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中的学术担当;“古籍整理与研究” 板块展示的《二十四史》点校本修订成果,让队员们直观感受到学校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深厚积淀。这些学术实践也生动印证了山东大学 “为天下储人才,为国家图富强” 的办学宗旨。

此次寻访活动中,梁漱溟在山大讲授乡村建设理论时的备课手稿、曾呈奎院士在海洋生物学研究中使用的实验仪器、“两弹一星” 功勋科学家郭永怀在校期间的读书笔记等实物史料,让队员们深刻理解了 “教育家精神” 的内涵 —— 那是坚守教育报国初心的执着,是追求学术真理的纯粹,是培育栋梁之才的热忱。
通过此次系统寻访实践,不仅有助于队员们厘清学校从 1901 年创办至今的发展脉络,更使大家深刻认识到山东大学作为近代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参与者,在推动区域教育现代化、培育高素质人才、服务国家战略等方面作出的历史性贡献。山东大学护理与康复学院社会实践队将以此次活动为起点,自觉承担起校史研究者与精神传播者的双重角色,在新时代的求学路上,传承前辈榜样力量,让山大精神在青春实践中焕发新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