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听说过‘点石成金’的故事吗?现在有些骗子就打着‘化学高科技’的幌子,玩着类似的骗术。”7月16日,重庆师范大学化学学院“智启綦乡·化梦綦航”实践团走进重庆市綦江区文龙街道,开展“以化为盾·防诈护民”主题宣讲活动。这场融合专业科普与实用指导的反诈宣传,让社区居民看清了“化学诈骗”的真面目,为基层安全防护网添上了科学的一环。
专业拆解“高科技”骗局
“化学诈骗就像一场虚假的化学反应,骗子用花哨的术语当‘催化剂’,让大家的钱袋子不知不觉‘反应’没了。”实践团成员用生动类比,揭开了这类骗局的本质——它们往往披着“纳米技术”“新型材料”的外衣,靠公众不熟悉的化学符号、实验数据唬人,要么虚构“包治百病的化学保健品”,要么伪造“能暴富的化学成果转让”,最终骗取钱财。
现场,志愿者结合专业知识,一一拆解典型套路:“比如宣称‘纳米磁疗项链能抗癌’,其实纳米材料根本没有这种神奇功效;还有说‘特殊试剂能让石头变黄金’,不过是利用了简单的颜色反应造假。”专业的解析让居民恍然大悟:“原来这些‘高科技’都是唬人的!”
实用指导筑牢防骗墙
除了揭秘骗局,实践团更注重传授实用技能。针对老年人容易受骗的特点,志愿者手把手教大家安装反诈软件,提醒“凡是说‘化学秘方、高额回报’的,一定要多问子女、多找社区核实”。
“这些学生讲得太明白了,连我这老花眼都能听懂。”一位居民举着宣传手册说。活动中,真实案例分析、互动问答、软件实操等环节环环相扣,让“不轻信、不转账、多核实”的防骗意识深深扎根。
此次活动用化学专业的“火眼金睛”照亮了诈骗盲区,既让居民学到了防骗知识,也展现了高校学子用专业服务社会的担当。实践团表示,将继续把专业知识转化为惠民力量,让“化学之盾”守护更多人的平安生活。
图为实践团成员讲解化学诈骗案例 黎桂芳 摄
图为实践团成员与小朋友们的合影 黎桂芳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