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8日,骄阳似火,邵阳县真如庵村的田野上,邵阳学院“油香药馨”志愿服务团的师生们挥汗如雨。为积极响应国家粮油产能提升与特色农业发展号召,在指导老师唐康带领下,团队以全人工方式对“湘黑小果”、“杨林小籽”、“九公桥小籽”三种特色花生新品展开科学试种,用双手为乡村产业振兴播下“金色希望”。
面对长期闲置的撂荒地,团队师生手持镰刀、锄头,开启人工精细化开荒。他们仔细清理顽固杂草与碎石块,随后挥动锄头进行深度人工翻耕,充分疏松土壤、改善墒情。种植环节一丝不苟:首先精准挖坑,团队成员拉线定位,严格按照5厘米深、穴距10厘米×10厘米的标准,用锄头一锄一锄挖出整齐种植穴;其次精选播种,每穴人工放入2-3粒经过严格筛选、进行包衣处理的优质种子,确保基础萌芽质量;再细土覆盖,用手将细碎湿润的表土轻轻回填覆盖种子,并用指尖适度压实,为种子创造稳定接触环境;然后人工浇灌,使用水桶和长柄勺,对每个种植穴进行定量的“坐窝水”浇灌,确保水分直达根系;最后科学施肥,依据前期土壤检测数据,团队成员精准称量,在穴周手工环施预先配制好的石灰、钙镁磷有机肥与复合肥,为幼苗提供均衡养分。
此次全人工试种,核心在于科学规划与数据驱动。唐康老师介绍,团队制定了详尽的“品种-管理-产出”对照试验方案:三种花生品种分区种植,采用相同的精细人工管理流程。未来数月,团队将定期人工观测记录各品种的关键指标——包括出苗整齐度、病虫害发生率、单株结果数、百果重及籽仁含油率等,进行严格的纵向对比分析。“我们通过最‘笨’的手工方式,执行最精细的试验方案,”唐康说,“目标是为真如庵村筛选出适应性最强、效益最优的本土花生品种,积累第一手可推广的种植经验。”
“油香药馨”团队深入田间地头,用专业知识指导实践,用辛勤汗水浇灌希望。这次全人工试种不仅是对“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的基层践行,更是高校青年以科技赋能传统农艺、助力产业振兴的生动缩影。一粒粒亲手埋下的种子,承载着优化本地种植结构、提升土地产出效益、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的坚实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