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学生通讯员/高原)为传承移民精神,践行生态保护理念,提升大学生实践能力 ,7月2日至3日,南阳理工学院生物与化学工程学院“水润北国千城绿,心系南疆万缕情”社会实践团队赴淅川县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7月2日,实践团队来到九重镇邹庄移民新村,整齐排列的二层小楼,宽敞平坦的水泥路,设施齐全的文化广场映入眼帘。实践团队首站来到村史馆,泛黄的搬迁老照片、村民们的“传家物件”无声诉说着那段历史。“2010年,182户756名村民告别丹江口库区故土,带着对新生活的期待踏上了迁徙之路。”村史馆负责人的介绍,让队员们对移民群众“舍小家为大家”的奉献精神肃然起敬。为深入了解村民生活现状,队员们三人一组走进村民家中,与村民们交流。他们耐心询问村民们的搬迁经历、生活现状、就业情况、工资待遇、教育资源、传统习俗、村庄的发展与基础设施建设、特色农业发展及文旅融合项目等。在与村民们交流后实践队员还为村民打扫卫生、清理老旧杂物等,他们的细心热情赢得了村民们的赞扬。通过与邹庄村民的交流互动,实践队员更加深刻地了解了南水北调工程的重大意义,深刻感悟移民群众“舍小家为大家”的家国情怀与奉献精神,通过实践调研实地见证了乡村振兴战略在产业发展、基层治理中的生动实践。
图为实践队员在邹庄与村民交谈,了解搬迁后的生活情况。高原 摄

图为实践队员在邹庄与村民交谈,了解搬迁后的生活情况。高原 摄
离开邹庄移民新村,实践团队来到宋岗旅游港发放南水北调工程宣传单,以实际行动传播国家战略工程的重要意义。队员们身穿统一队服,向过往游客、渔民及周边居民发放精心设计的宣传单。双页图文并茂,介绍了南水北调工程“东、中、西”三线布局、建设历程、惠及人口,并呼吁大家用实际行动守护南水北调水源。队员们还设计了有关南水北调工程和移民精神的易拉宝,他们结合易拉宝内容,讲述了丹江口库区群众两次搬迁、三代守护水源的感人事迹以及移民精神,吸引了不少游客驻足。

图为实践队员在宋岗码头为游客发放宣传单。高原 摄
7月2日下午,实践团队来到丹江口水库、宋岗码头等地采集当地植被样本、水源、土壤,并进行收集、记录和整理。队员们两三人一组,分工明确,有条不紊的开展工作。团队成员通过“GPS定位工具箱”记录当地经纬度,他们手持枝剪、铁铲、铁锹、等工具,仔细辨别不同植被类别,在确保不破坏生态的前提下,采集典型植物叶片、花、果实,详细标注名称、生长环境等信息。他们分别在不同采集点采集水样5种,土壤样本3种,植物样本50余种。完成基础采集后,队员们运用专业设备对样本进行初步处理,充分发挥学科优势和专业特点,将课堂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他们对南水北调水源地生态环境的有了直观的认识。

图为实践队员在丹江口水库附近采集植被标本。高原 摄

图为实践队员在宋岗码头收集水源样本。高原 摄
7月3日,实践团队来到南水北调淅川移民展览馆。展馆里泛黄的移民照片、锈迹斑斑的搬迁工具与移民路线图,让队员们切身感受到当时移民搬迁的不易,讲解员以“国家行动·淅川担当”为脉络,讲述了淅川百万移民为保障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顺利推进,先后两次大规模搬迁的艰苦历程。队员们认真聆听,更深刻学习了南水北调工程的意义与“舍小家为大家”的移民精神。

图为实践队员在南水北调淅川移民展览馆参观。高原 摄

图为实践队员实践活动结束后合影留念。高原 摄
本次社会实践活动的成功开展,让学生深刻感悟移民群众“舍小家为大家”的奉献精神,厚植家国情怀与责任担当,为乡村振兴注入活力,同时,也为守护好南水北调工程沿线的“绿水青山”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