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7日,长江师范学院绿色智慧环境学院曙光青年志愿者服务团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一场名为“水都去哪儿了?”的趣味科普小课堂在重庆市涪陵区李渡街道石龙社区展开,志愿者们用实验、地图和角色扮演,带领孩子们开启一场关于水资源的探索与反思之旅。
活动伊始,志愿者并未直接给出答案,而是引导孩子们进行一场“缺水”小体验。他们展示干裂的土地图片、播放干旱地区视频片段,并让孩子们短暂“禁水”一分钟,感受喉咙的轻微不适。随着思考“如果我们家停水一天会怎样?”的问题,孩子们七嘴八舌回答:“不能洗澡!”“没水喝!”“做不了饭!”初步建立起对水重要性的直观感受。“原来没有水这么不方便!”孩子们感叹道。志愿者适时引入数据:地球水资源中,人类可直接利用的淡水仅占不到1%,中国更是人均水资源短缺的国家。
解开“水去哪儿了?”之谜,是课堂的核心。志愿者利用大型手绘“社区水足迹地图”,形象展示一滴水从源头进入社区后的旅程——从自来水管的“来”到下水道、污水处理厂的“经”、再到绿化灌溉的“去”,孩子们看着地图,用手指追踪水流方向,志愿者们用“小水滴旅行”的故事讲解每个环节。重点强调“如果污水未经处理就排放,会像给河流湖泊‘喂毒药’,伤害小鱼小虾,污染我们的环境”。
了解水资源的珍贵和旅程的艰辛后,课堂自然过渡到“我们怎么做?”。志愿者组织孩子们分组讨论,分享家庭节水妙招,并总结出“石龙社区节水小公约”。洗手洗脸时水龙头开小点,不用时立刻关紧,避免“长流水”;洗澡时间别太长,涂抹沐浴露时关掉水;淘米水浇花,洗菜水冲厕所;发现家里水龙头滴水、马桶漏水,及时告诉大人修理。
此次科普课堂,是“三下乡”服务精神在环保教育领域的生动实践。活动以问题驱动,通过情境体验、地图解构和行动倡议,成功地将抽象的水资源知识转化为儿童可理解、可行动的环保意识。志愿者们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更是生态文明的践行者和儿童环保习惯的引导者。这场关于“小水滴”的追踪,最终指向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未来图景。
拟稿人:黄晶洁
审核人:夏凡婷、解晓华
发布人:李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