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聚乡村力,‘化’启振兴程三下乡”实践团的首次社会实践会议,在河南城建学院拉开帷幕,为一场以科普赋能乡村振兴的行动,奏响激昂序曲。
会议室内,思维的火花热烈碰撞。实践团规划开展的牛奶白醋制塑料、魔芋粉柠檬酸保水剂及膨化胶等实验,看似是实验室里的奇妙化学反应,实则承载着科普推广、助力乡村发展的重任。这些实验,将专业知识转化为可触摸、可感知的实践内容,成为实践团连接校园与乡村、社区的纽带。
牛奶白醋制塑料,打破大众对“塑料生产”的刻板印象,用日常食材演绎化学魔法;魔芋粉柠檬酸保水剂,聚焦农业生产痛点,探索节水保墒新路径;膨化胶实验,或许能为乡村手工业、包装产业提供新灵感。实践团成员们明晰实验原理与流程的过程,也是在打磨科普推广的“知识武器”——只有自己先吃透,才能把这些知识以通俗易懂、生动有趣的方式,传递给乡村与社区的群众。
这场会议,是实践团奔赴乡村振兴战场的“战略研讨会”。后续深入社区、乡村,向群众阐释实验成果应用价值,并非简单的知识输出,而是在搭建一座“科学之桥”。乡村发展需要科技赋能,从农业生产的高效节水,到特色产业的创新升级,科学知识的注入,能为乡村振兴解锁新可能。实践团带着这些实验成果下乡,就是要让村民看到:科学不遥远,知识能生“金” 。
在乡村,科普推广有着独特的价值。对于返乡创业的青年,这些实验背后的原理,或许能启发他们开发特色农产品加工技术;对于坚守土地的老农,保水剂的应用知识,可能助力他们应对干旱挑战,提升作物产量;对于乡村孩童,奇妙的化学实验,能点燃他们对科学的好奇,埋下逐梦科技的种子。实践团用所学知识助力科普,实则是在为乡村振兴培育“科学土壤”,让创新思维、科技力量,在乡土间扎根生长。
而这一过程,对实践团成员自身而言,也是一场深刻的成长洗礼。从校园实验室走向乡村田野,他们要学会把专业术语转化为“乡土语言”,将复杂原理拆解成“生活故事”。这不仅考验知识掌握程度,更锤炼着沟通能力、共情能力。当看到村民因理解保水剂原理而露出的惊喜神情,当听到孩童追问实验细节时的清脆声音,实践团成员会真切感受到:科普的意义,在于点亮他人,也在于照亮自己前行的路。
首次社会实践会议,是起点,更是承诺。实践团以实验为舟,以科普为帆,正驶向乡村振兴的广阔海洋。他们深知,乡村振兴的画卷,需要各方力量共绘,而科学普及,就是其中一抹亮丽色彩。未来,当实验成果在乡村土地上绽放应用价值,当科学种子在群众心中发芽,这场以青春之名的科普行动,终将沉淀为乡村振兴路上的生动注脚——证明青年力量,可借科学之光,照亮乡土振兴征程;校园所学,能化实践之力,赋能乡村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