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报日照7月10日讯(通讯员 王志朋) “茶烟一缕轻轻扬,染就东港布帛香。”2025年6月30日,曲阜师范大学管理学院“青衿染忆”实践团奔赴山东省日照市东港区,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团队深入日照市“无失山房”非遗手工坊,通过参观展品、体验茶染手帕制作、采访负责人了解宣传现状,聚焦茶染非遗技艺,探索其对“茶乡”日照发展的积极意义。
茶染工艺乃最悠久的植物染手工技法,承袭千年演进,承载了中华文明之精粹,是植物染色纵深衍生的成果,为一门别具匠心的民间着染技艺。日照茶染在沿袭古法茶染的前提下,取茶叶熬煮为染液,使织物浸染自然本色,择取土布及天然棉麻丝料等全凭手工染制而成。
图为朱老师向实践团介绍茶染。 大学生网报通讯员 张鳕 摄
一、前期准备:周密筹划,夯实基础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为确保实践活动高效有序,团队成员前期进行了周密筹备。首先,成员们广泛查阅文献资料,系统梳理了茶染技艺的历史脉络与核心工艺流程。随后,结合日照茶染非遗特色,精心设计调研方案,确定以线上线下问卷调研与实地探访“无失山房”手工坊相结合的方式,探究茶染对茶乡的驱动作用。最后,在指导教师的建议下,经过多方比较与考量,选定日照市东港区“无失山房”非遗手工坊作为核心实践基地。
二、实地调研:沉浸感知,把握实情
调研期间,团队成员在日照茶染传承人朱春莲老师带领下,细致参观了手工坊及琳琅满目的茶染作品。坊内陈设的每一件作品,都凝聚着匠心,散发着茶韵与布艺交融的独特美感。成员们驻足细观,用心揣摩作品的肌理与色彩,深刻感受茶染技艺的巧夺天工。
为切身体验茶染工艺,成员们积极参与手帕制作实践。朱老师悉心指导:“茶染贵在静心与专注。绿茶染清雅,红茶显醇厚。纹样之妙,全在布料的折、扎技法之间——如扇形折法可得同心圆,自由卷扎则生波浪纹,技艺精熟方能成就理想图样。”在朱老师示范下,成员们动手折扎布料、浸染上色,亲历茶染之趣,体悟非遗传承之重与匠心之艰。
图为朱老师介绍茶染艺术。 大学生网报通讯员 张鳕 摄
三、采访交流:洞悉挑战,深化理解
通过与传承人朱春莲老师的深度访谈,团队成员对茶染非遗的现状与挑战有了更清晰的认知。朱老师坦言,茶染虽底蕴深厚、艺术价值独特,但在当代社会的认知度与影响力仍有待提升。她指出传承面临的核心挑战在于传统技艺如何融入现代生活形态,以及如何有效激发年轻一代对传统手工艺的热情。朱老师强调,非遗的可持续传承亟需创新思维与现代技术的赋能,方能与时俱进。
交流中,成员们了解到,非遗茶染的宣传推广是当前关键瓶颈。朱老师特别指出,非遗的活化传播尤其需要年轻人的创意参与。她高度评价此次实践活动,认为曲师大学子为日照非遗茶染走向更广阔天地搭建了桥梁,贡献了青春力量。朱老师坚信,非遗的传承与茶乡的繁荣,离不开当代青年的接力,需善用互联网等现代传播媒介,让茶染之美深入人心。
图为朱老师讲解茶染文化历史。 大学生网报通讯员 张鳕 摄
四、实践过程:亲历躬行,知行并进
此次实践,成员们不仅深入调研了茶染非遗的现状与困境,更在亲身体验中升华了对非遗文化的理解。在“无失山房”内,成员们完整参与了茶染手帕的制作流程,从甄选茶叶、精心熬煮茶汤到浸染布料,每一步都严格遵循古法。在朱老师的点拨下,成员们掌握了通过不同折扎技法创造独特纹样的诀窍,领略了茶染技艺的深邃精妙。
通过沉浸式体验与深度交流,成员们对非遗茶染的认知更加立体深刻。活动不仅提升了成员自身的文化素养,也为茶染非遗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来自青年视角的新思考。实践之旅,坚定了成员们守护与传承非遗文化的信念,也明晰了自身在非遗保护事业中肩负的责任与使命。
图为实践团与朱老师合照。 大学生网报通讯员 张鳕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