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衿寻茶韵 素布载新声
曲阜师范大学管理学院青衿染忆实践队的队员们,带着对非遗传承的热忱,在七月流火中踏上了寻访茶染技艺的旅程。6月30日,日照市东港区那座爬满青藤的"无失山房",迎来了这群年轻的探索者——他们要在这里,与茶染技艺传承人朱春莲老师一道,揭开这项古老技艺的神秘面纱,让沉寂的茶香在青春的掌心重新沸腾。
出发前的准备,远比想象中沉重。队员们泡在图书馆的古籍堆里,从《天工开物》的"染人"篇到清代《布经》的染色记载,一点点拼凑茶染技艺的千年轨迹。更让他们揪心的是街头调研的结果:90%的年轻人能认出扎染、蜡染,却对茶染一脸茫然;甚至有长辈误将茶染布当作"旧物褪色"。"不能让老手艺在我们这代人手里变成博物馆里的标本。"队长在动员会上的话,成了全队共同的誓言。
推开"无失山房"的木门,时光仿佛慢了下来。墙上悬挂的茶染屏风,深褐如古墨晕染,浅黄似晨雾漫过,细看竟能辨出茶叶脉络的天然纹路。朱春莲老师正坐在竹编簸箕旁分拣茶叶,指尖捻起的老叶带着霜降后的粗粝感。"茶染不挑贵的,就认这份'老性子'。"她笑着展示手中的叶片,"春茶太嫩,染不出风骨;夏茶太燥,留不住底色,唯有经了霜的老叶,才能在布上沉淀出岁月的味道。"
实践课在院子里的老槐树下开始。队员们蹲在陶盆前,看着朱老师将茶叶与草木灰按比例调配,沸水注入的瞬间,茶汤泛起琥珀色的涟漪。"关键在'醒布'。"朱老师手把手教大家揉捻棉布,"要让布纤维喝足水,染出来的颜色才匀净。"扎布环节最是考验耐心,有人想速成,棉线勒得松紧不一,染出的花纹便成了"乱麻";有人细细调整,拆线时竟浮现出类似树叶经脉的图案,引得众人惊呼。当一件件带着青涩却满是诚意的作品挂上晾衣绳,风过时,茶香混着棉布的气息掠过鼻尖,队员们忽然明白:所谓传承,从来不是简单的复制,而是用真心与传统对话。
离别的时候,朱老师赠给每人一本她手书的《茶染札记》,扉页上写着:"草木有灵,静待知音。"队员们捧着书,看着晾衣绳上随风轻摆的茶染布,仿佛看见无数年轻的手掌正伸向这项古老技艺。未来,他们计划用茶染布料设计校园文创,在短视频平台记录技艺细节,让更多人知道:当青春的创意遇上千年的茶香,素布上晕开的不只是颜色,更是文化生生不息的脉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