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墨色皖南,歙县岩源村宛如一部摊开的革命史书,记载着一段波澜壮阔的革命记忆,诉说着“星火岩源,革命热土”的传承。它曾是革命的“红色堡垒”,如今是传承信仰的精神高地,岁月冲刷不掉烽火印记,反而让那段热血历史在山水间愈发清晰。

星火燎原:从密林扎根到红旗漫卷
1941年皖南事变后,刘奎率领13名战士来到岩源,在黄山游击队成立之后,队长刘奎带领队伍深入岩源,在这片山高林密的地域播下革命火种。得益于其特殊的地理环境,让岩源成为国民党军队难以围剿的“安全区”。岩源本地无热战,成了游击队休整、壮大的“革命热土”。从13人的游击小队到8700多人的武装力量,生动诠释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深刻内涵。

军民同心:苦难中共赴峥嵘岁月
在艰苦岁月里,岩源百姓与游击队生死与共。队长刘奎以"九死一生"闻名,第七次负伤时在猴坑大若坑跳崖避险,躲进猴子洞后用冻米糖与猴王建立信任,相伴20余天,那只后来立过战功的猴子,成了军民口中的"特殊战友"。百姓坚信只有跟着共产党,才能过上好日子。村民冒着生命危险送情报,遇敌人盘查时,将情报藏鞋底,佯装砍柴骗过敌人;妇女们昼夜赶制鞋子、缝补衣服,把家里仅有的口粮省下来送给战士。开明绅士潘其斌捐助2000块大洋,腾出住宅供胡明、刘奎夫妇居住,儿子也投身革命;华侨出身的胡连芳,参加抗战,多才多艺,能指挥打仗、写歌词、画画,后任国家纺织工业部副部长,为革命贡献力量。他们以实际行动谱写了“军民鱼水情义深”的可歌可泣的革命历史篇章。

传承创新:让红色记忆“活”起来
为传承革命历史,岩源村打造了红色革命基地。2019年开放的革命历史陈列馆是基地的核心部分,以200平方米的空间,陈列着新四军使用过的水壶、枪支,以及记录重要决策的文件手稿,铜质刘奎雕像矗立其中,让参观者感受到当年的战斗氛围;“道溪会议”“八月会议”旧址的恢复,墙上的12幅简笔画,红色古道的修缮,红色元素的植入,让游客能沿着革命先辈的足迹,沉浸式感受那段烽火岁月,实现了红色记忆从“史料记载”到“实景体验”的转变。

红旅赋能:驱动乡村振兴蝶变
红色基因正转化为乡村振兴的强大动力。近年来,岩源村依托红色资源,大力发展红色旅游,不仅让革命历史焕发新生,也为村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益。在未来,岩源村将进一步深入挖掘红色历史文化内涵,与周边的旅游景点加强合作,打造更丰富的红色旅游精品线路;完善基础设施,开发红色文创产品,延长红色旅游产业链,让红色旅游持续为乡村振兴注入动能,驱动乡村振兴实现蝶变。
岩源村的故事,是革命历史的生动缩影,更是红色传承与发展的鲜活样板。在岩源村里,“革命热土”的记忆与乡村振兴交织,续写着属于“星火岩源”的崭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