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夏日的蝉鸣漫过豫南的田野,示范区新店乡夏饷铺村的周营小学迎来了别样的生机。这里的孩子,眼神清澈却常带一丝沉默——他们是守着祖辈方言长大的留守儿童,普通话的生涩常成为他们连接广阔世界的无形藩篱。我们这支大学生实践团队,怀揣“推普助力乡村振兴”的使命,以语言为桥,以色彩为媒,开启了一次深度浸润。前期精密筹备,精准对接需求并强化团队培训;中期双轨并行:在小学,通过趣味语言课、经典诵读、主题演讲及多元兴趣活动,以“成长档案”追踪、微信群“语音打卡”建立长效陪伴,显著提升留守儿童普通话能力与文化自信;后期系统总结,凝练可复制的“语言浸润+美育赋能”模式,通过深度报道传播影响,寄送成果维系情感,致力于为留守儿童插上跨越方言藩篱的“声音翅膀”。
我们深知,乡村振兴的伟业需要代代接力。一次实践或许无法彻底改变语言的土壤,但它为留守的童心插上了“声音的翅膀”。当孩子们用日益清晰的普通话,向山外的世界发出自己的声音时,那便是对“童声同语,筑梦未来”最动人的回响。这星火微光,终将汇入乡村全面振兴的壮阔星河。(通讯员 邓鹏晖)

图为实践团在为孩子们打包精致的小礼品
李祥玉 供图

图为实践队员与孩子们初次见面作自我介绍
李祥玉 供图

图为实践队员对孩子们进行“趣味普通话”教学
李祥玉 供图

图为实践队员带孩子们进行“方言vs普通话”互动小游戏
李祥玉 供图

图为实践队员通过知识竞答,巩固孩子们的学习成果
李祥玉 供图

图为孩子们在认真聆听实践团讲课
李祥玉 供图

图为孩子们热情踊跃举手回答问题
李祥玉 供图

图为实践队员组织孩子们进行户外活动
李祥玉 供图

图为实践团为孩子们发放纪念小礼品
李祥玉 供图

图为实践团与服务小学的孩子和教师们合影留念
李柯 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