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水悠悠承古韵,青春足迹绘新篇
指导老师:夏妮 化工学院通讯员:李蓓娜 王语晨
为传承治水文脉,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响应“河长制”行动号召,湘潭大学化工学院暑期三下乡河小青队伍于7月9日走进湘潭市洛口古镇,以实地寻访解码生态与文化共生的密码。
(图为活动合影 李照怡摄)
古屋新岸话变迁,一水一岸皆故事
在洛口古镇码头边,湘潭生态环境保护协会志愿者戴老指着河面缓缓道来:“这条涟水,过去可是‘黄金水道’。”他俯身轻抚桥栏上被岁月磨圆的石雕,“你们看这桥边石头,这些石头已经经历了上百年风雨的洗礼。” 随着陈老的指引,实践团成员看到旧码头与新建的亲水平台隔岸相望:古桥的青石板留存着独轮车碾过的凹痕,新平台的防腐木栈道上,老人带着孩童捡拾岸边落叶。“前些年河水发浑,鱼虾都少了,”陈老望向如今泛着粼光的水面,“多亏了河长常来巡河,年轻人也跟着清垃圾,才有了现在的清亮。”一水之隔,古桥的沧桑与新岸的生机,诉说着从“利用”到“守护”的治水理念之变。
老巷深处藏智慧:护水,本是“寻常事”
漫步古镇的麻石老巷,戴老说到道,“大家在赶路,也要感受路,你们记着,脚步快是为了看更多风景,不是为了错过眼前的。”走过麻石老巷感受中华文化在一砖一瓦中的传承之美。在巷尾石路上,实践团发现水汇集于石板路下,既保持着路面的干燥,也带来了阵阵凉意。望着各家辛勤劳作的百姓,戴老说道:“洗菜水浇菜,洗衣水冲院,一水多用的法子,咱祖辈传了几百年。”老巷里的寻常智慧,恰与今日“节水优先”的理念不谋而合,让成员们深刻体会到:护水从来不是“新课题”,而是刻在基因里的传承。
(图为漫步老巷 李照怡摄)
旧埠新景焕生机,一草一木皆答卷
行至昔日的货运码头旧址,旧码头的栓船柱增添了“护水宣言”展示柱,岸边的老树挂上了“鸟类观测点”的标牌。风吹过水面,带着草木清香,也吹起实践团成员手中记录调研笔记的纸张——古老的土地上,新的护水故事正在续写。
(图为码头旧址 李照怡摄)
潮起潮落,文脉永续。实践团成员表示,将把古镇的治水智慧整理成“护水锦囊”,带到更多社区村落,让青春力量与传统智慧碰撞,共同守护湘潭的“碧水长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