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持青春画笔,奔赴乡野课堂——西南石油大学“星青年·兴乡村”暑期社会实践队近日开启了一场特别的乡村振兴实践课。队员们足迹遍及三河村、石坝社区、新都区规划馆、绛溪馆及里野营地、夏河溪景区等多个点位,在历史寻访、产业调研、治理解码与亲身参与中,探寻乡村发展的新路径,以青春脚步丈量广袤乡土,用实践汗水浇灌振兴之花。
探·三河:创业热土与历史回响
6月24日,实践队首站抵达三河村。在村史馆详尽的史料与生动的讲解中,队员们触摸到乡村变迁的岁月脉络。随后,脚步踏入“足球音乐小镇”三河理想村,青年创业者运营的网红咖啡店、蛋糕店成为生动的实践场景。队员们亲手体验咖啡拉花、蛋糕裱花,在与创客们的深度对话中,倾听返乡背后的初心与挑战,感受青春力量激活乡村产业的蓬勃脉动。下午,沉浸于天府家风馆的家国故事,队员们从先贤的家风传承中汲取精神养分,深刻体悟到:乡村的振兴,离不开产业筑基,更需要文化铸魂,个人价值唯有融入时代所需,方能焕发光彩。此行也为实践队后续行动锚定了清晰的价值坐标。
图为工作人员讲解三河村的历史发展 实践队 供图
解·石坝:解码乡村善治密码
聚焦基层治理,实践队于6月25日走进石坝社区。社区书记详尽介绍了社区运用“川善治”数字平台推进乡村治理的生动实践。从网格化管理、村务公开到便民服务、矛盾调解,“川善治”平台如何高效赋能基层事务、提升治理效能、凝聚村民共识,成为书记讲解的核心内容。团队成员认真聆听,并不时就平台运行机制、村民参与度、实际成效等问题与书记展开深入交流,现场气氛热烈。
图为“川善治”数字平台实践交流会 实践队 供图
观·新都:洞察融合图景,擘画产业未来
产业兴则乡村兴。6月26日,新都区规划馆成为队员们打开区域发展视野的窗口。跟随讲解员的指引,从宏大的沙盘演示到细致的多媒体展示,新都的就业创业环境、产业布局及城乡融合蓝图清晰呈现。队员们紧扣“乡村振兴”主题,与工作人员深入探讨:“城市资源如何反哺乡村?城乡人才如何良性互动?”目光聚焦产城融合示范区规划、人才专项政策细节,队员们敏锐捕捉城乡联动的关键节点,努力梳理“规划引领—资源对接—人才回流”的实践路径,特别是在农产品深加工、文旅融合、返乡创业孵化等领域,寻找着乡村产业融入城市经济大循环的破题之法。这次参访,让队员们跳出村庄看全局,明白了乡村振兴的答案,就藏在城乡统筹发展的“大棋盘”上。
图为实践队认真聆听新都区规划馆讲解 实践队 供稿
行·绛溪&星野:躬耕田野,实践赋能产业
知行合一,脚步不停。6月27日,实践队深入绛溪馆营地和星野营地,走进乡村产业运营的最前沿。在绛溪馆,队员们实地考察设施,与项目负责人深入交流,详询运营模式、特色项目和发展痛点,为文旅升级捕捉关键信息。转战里野营地,队员们即刻化身“乡村振兴实践员”,投身“蜂糖李”农产品及文创产品的售卖一线。从细心采摘到热情推介,再到收银服务,队员们沉浸式体验了乡村文旅产业链条的真实脉动。“每一次销售,都是一次乡村故事的自荐!”参与的同学张丹丹感慨,忙碌换来真知,实践才是点亮产业活力的最佳钥匙。这种“田野课堂”的沉浸体验,使“产业振兴是核心”的理念深入人心。
感·夏河溪:触摸融合脉动,畅想乡村活力
实践尾声,队员们于6月28日来到融合发展的前沿阵地——夏河溪景区和尖峰旱雪场。上午造访“小雅私房菜”,边访谈边梳理其农文旅融合项目与企业发展历程;随后走访商户,感受多元业态交织的乡村活力图景。下午,尖峰旱雪场的智慧化运动场景吸引着队员们。在引导下,探秘智慧设备,体验新奇项目,体育与科技、商业的跨界融合迸发出独特魅力。不少队员按捺不住,亲身尝试旱雪运动,跃跃欲试的身影成为乡村新产业的最好注脚。
图为实践队与尖峰旱雪场负责人合照 实践队 供稿
西南石油大学“星青年·兴乡村”实践队,以脚步丈量土地,用青春点燃希望。在回溯历史中汲取智慧,在调研治理中解锁密码,在洞察蓝图中谋划方向,更在躬耕田野中收获真知。青春的力量在泥土的芬芳中淬炼成长,实践的微光正照亮乡村发展的前路。乡村振兴的答卷还在书写,他们的故事,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