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雕刻薪火,感悟文化力量
2025年7月15日,曲阜师范大学翻译学院匠心承楷韵实践团深入曲阜,开展为期三天的楷木雕刻文化传播实践活动。此次活动以“让技艺走出橱窗,让文化走进生活”为目标,通过文化讲座、匠人示范、文创设计等多元形式,探索传统技艺在当代的活化路径。
宣传首日,实践团在曲阜市文化馆举办“楷木里的文明密码”主题讲座,邀请省级非遗传承人颜德印、孔繁彪现场授课。颜德印展示了家族传承五代的光绪年间雕刻账簿,泛黄纸页上记载的“子贡手植楷”传说与历代订单,将千年技艺的厚重感具象化。孔繁彪则带来融合现代美学的咖啡杯垫、书签等创新作品,“传统纹样+现代生活场景”的设计理念引发热议。讲座现场设置互动环节,30余名市民在匠人的指导下完成简易雕刻体验,一位中学生兴奋地展示自己刻的“迷你孔子像”:“原来刻刀不是冷冰冰的工具,而是能传递温度的文化媒介。”
次日,实践团走进孔繁彪工作室“御书房”,开展沉浸式技艺研学。匠人现场演示“平刀走弧线”“云纹透雕”等核心技法,队员们在两小时的实操中深刻体会到“刀随心意需三月”的深意。队员王雨桐在体验后记录:“当指尖触碰到木料的纹理,感受到刻刀与木纹的博弈,才真正理解‘匠心’是无数次磨合后的精准与耐
心。”活动同步进行线上直播,吸引2.3万人次观看,网友“@雕刻小白”留言:“原来非遗离我们这么近,已下单刻刀准备尝试!”
图为匠心承楷韵实践团成员体验楷雕技艺 大学生网报通讯员 赵紫露 供图
实践团还开发“楷韵雅集”系列文创。通过从孔庙龙柱、圣迹图中提取元素,创作“论语书签”“如意杯垫”等产品,其中融合楷木雕刻与激光雕刻技术的“孔门四科”文具套装。团队通过抖音、视频号发布“从原木到成品”的制作短视频,单条最高播放量达1.3万次,带动线上店铺访问量增长60%。
在与传承人座谈中,实践团了解到当前楷木雕刻面临“学艺周期长、市场需求窄”的困境。对此,团队提出“三维传播”策略:线下开设“半小时迷你课程”,降低体验门槛;线上构建“知识科普+技艺教学+文创销售”闭环;与曲阜文旅局合作开发“非遗研学路线”,将雕刻体验纳入曲阜“三孔”旅游套餐。孔繁彪对这
一方案表示认可:“年轻人的创意让老手艺看到新可能,我们计划在高校开设大师工作室,培养复合型传承人才。”
图为举办楷木雕刻展览 大学生网报通讯员 赵紫露 供图
活动尾声,实践团举办展览会,展出市民与队员的雕刻作品120余件。一面“匠心墙”上,既有传承人捐赠的百年楷木如意,也有中学生刻的歪扭但充满童趣的“祥云纹”,生动呈现了“从展示到参与”的传播转变。
此次实践不仅让队员们掌握了雕刻技艺,更培养了文化传播的责任感。正如团队指导老师所
“我们希望通过‘知识传递+体验感知+文创转化’的立体模式,让楷木雕刻从博物馆的玻璃展柜中走出来,成为可触摸、可参与、可传播的文化符号,在新时代续写‘楷模’新篇。”未来,实践团将持续深化与曲阜非遗保护中心的合作,计划出版《楷木雕刻技艺图谱》,并通过多语种翻译向海外推广,让这门承载儒家精神的古老技艺在世界舞台绽放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