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社会实践

探秘隋唐大运河文化博物馆 助力丝路黄河文化传承

来源:洛阳师范学院 王怡然 郝滨海 宗思涵 杜叶飞 卢星宇 张正 原丰勇 阅读:15 复制标题和网址

导语:74日,洛阳师范学院 “丝路黄河共守护青春赋能洛阳城” 暑期社会实践队走进隋唐大运河文化博物馆开展文化调研活动。队员们通过实地考察、专家访谈、互动体验等多种形式,深入挖掘大运河文化的深厚底蕴,为推动丝绸之路与黄河沿线文化内涵的传承与创新注入青年力量。

此次实践活动旨在响应国家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部署。洛阳作为丝绸之路与黄河文明的重要交汇点,拥有得天独厚的历史文化资源,而隋唐大运河更是这座城市连接南北、沟通古今的重要纽带。洛阳师范学院始终致力于培养具有深厚文化素养和社会责任感的青年人才,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与文化实践相结合。实践队的队员们来自该校历史文化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专业背景的多样性也为此次调研活动的开展提供了多元的视角。

一、走进隋唐大运河文化博物馆,感受千年运河魅力

隋唐大运河文化博物馆坐落于洛阳市老城区,其古朴典雅的建筑风格与周边的历史风貌相得益彰。实践队成员此前已通过史料研读、纪录片观摩等方式,大致了解大运河的修筑历史、工程技术以及在古代社会经济中的枢纽作用。馆内 “国运泱泱” 主题展览以文物陈列、场景复原、数字化展示等手段,生动再现了大运河 “舟楫如云、商贾如织” 的繁华时代。

在讲解员的带领下,队员们着重参观了展览中与丝路相关的部分。据介绍,大运河修建的初衷是为了加强南北经济联系,便于将江南地区丰富的物资运往北方,满足政治和军事需求。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隋唐大运河通过水系连通了许多商埠和出水口,形成了通向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的运输网络。通过陆路可经长安、河西走廊到达西域;通过水路可经扬州、广州与海上丝绸之路相连,因此,隋唐大运河成为连接海上、陆上丝绸之路的关键节点。观展过程中,队长郝滨海一边认真记录,一边感慨:“古人在没有现代化机械设备的情况下,仅凭智慧和汗水就开凿出这样一条贯通南北的大运河,真是太了不起了!这不仅是一项伟大的工程奇迹,更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勤劳与智慧。”实地参观展览,使大家对大运河在古代交通运输和经济交流中的重要作用有了更加直观的感受更加深了其对洛阳这一丝绸之路东线起点性质城市起到的物资支持作用。

(“国运泱泱”隋唐大运河文化展、队员参观隋唐大运河文化博物馆展览)

二、对话一线工作者,了解运河丝路文化的社教传播。

为深入理解运河与丝路文化的社会教育方式与传播路径,在参观结束后,实践队对博物馆相关工作人员进行访谈并针对工作人员及游客两类群体分别发放调查问卷

隋唐大运河文化博物馆内场安保主管王伟表示:“博物馆一层、二层都陈列有丝路相关文物,包括胡人俑、瓷器等。此外,博物馆还会不定期举办一些与丝路相关的临时特展。” 在访谈中,王伟动情讲述了一个温暖故事:今年牡丹文化节期间,一群来自登封的轮椅使用者专程致信博物馆,感谢无障碍设施和工作人员的贴心服务让他们完整参观了展览。“那封信里说,通过我们的讲解,他理解了大运河的历史意义,更感受到文物工作人员的真诚与尊重。”王伟的话让队员们深刻体会到,文化工作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人文关怀的实践。

(图为队员对内场安保主管王伟进行访谈登封轮友感谢信

馆内志愿者是一位来自职业技术学校的在读学生,她介绍:“游客在馆内三楼‘一粒米的行程’展览中可以跟随这粒米的运输过程,亲身体验大运河与丝绸之路的联系。在日常的工作中,作为一名志愿者,每天与游客们的互动既能解决他们的问题,又能锻炼自己的能力,是一项很有意思的工作。”

通过对馆内工作人员的访谈,实践队进一步了解了大运河与丝绸之路的密切联系,也了解到博物馆通过实景复原、文物陈列、数字化展示等文化传播方式,提升了公众对于大运河与丝绸之路关系的认知,使大运河与丝绸之路在“一带一路”的时代背景下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图为实践队成员对志愿者进行访谈)

三、实践助力丝路历史传承,青春赋能洛阳城

调研活动是洛阳师范学院暑期社会实践系列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此次 “丝路黄河共守护青春赋能洛阳城” 暑期社会实践队的调研活动,不仅让队员们在实践中深化了专业知识、锻炼了个人能力,更用实际行动为推动大运河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贡献了青春力量。在本次调研活动中,团队同步开展了大运河文化保护与公众认知专题问卷调查,涵盖博物馆工作人员、参观者周边社区居民。问卷内容聚焦公众对大运河历史价值认知度、遗产保护认同度及文旅体验偏好三大维度。数据显示,仅三成年轻受访者能准确指出大运河与丝绸之路的地理关联,这一发现为后续文化遗产科普教育提供优化方向

活动指导老师王怡然在最后与大家总结:“青年是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生力军,希望通过这样的活动,让同学们能够深刻认识到自己肩负的文化使命,用青春的智慧和汗水,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接下来,实践队还将继续开展调研活动,走访洛阳更多历史文化遗址,将调研成果进行整理汇总、形成调研报告,为地方政府的文化建设提供参考。驼铃远逝,舟楫消隐,但隋唐大运河的文明血脉始终在洛阳大地上奔涌不息。这场跨越千年的文化接力中,青年学子以考古之铲丈量历史纵深,以数字之光照亮遗产未来,更以青春之名续写丝路与黄河的共生篇章。此刻站在文明交汇的坐标点上,我们既是遗产的守护者,更是未来的摆渡人,且看青年之舟正载着洛阳的文化基,驶向“一带一路”的星辰大海。

(实践队在隋唐大运河文化博物馆合影)

相关内容

洛阳师范学院“丝路黄河”暑期社会实践队“数字建模赋能文化遗产保护

2025年6月27日至7月5日,洛阳师范学院“丝路黄河共守护·青春赋能洛阳城”暑期社会实践队开展了“丝路黄河”系列活动,以数字技术赋能丝路黄河文化遗产保护,为神都洛阳和黄...

公众考古实践|青春守护丝路黄河 创新传承千年文明

导语:2025年7月5日晚,古都洛阳华灯初上,隋唐洛阳城国家遗址公园应天门北广场迎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文化盛宴。为深入挖掘古都洛阳深厚的丝路与黄河文化底蕴,增强公众文化...

探秘隋唐大运河文化博物馆 助力丝路黄河文化传承

导语:7月4日,洛阳师范学院“丝路黄河共守护・青春赋能洛阳城”暑期社会实践队走进隋唐大运河文化博物馆开展文化调研活动。队员们通过实地考察、专家访谈、互动体验等多种...

文明实践│寻迹丝路黄河 赋能文化传承

7月2日上午,洛阳师范学院“丝路黄河共守护·青春赋能洛阳城”暑期社会实践队在王怡然老师的带领下,走进新安县3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汉函谷关遗址、千唐志斋和洞真观,...

“丝路黄河共守护,青春赋能洛阳城” 实践队走进洛阳博物馆:探寻文化根脉,赋能遗产活化

2025年7月1日,洛阳师范学院历史文化学院“丝路黄河共守护,青春赋能洛阳城”实践队赴洛阳博物馆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在指导老师王怡然的带领下,队员们以“双...

推荐内容

曲园学子寒假实践——为健康饮食寻踪觅源

随着社会的发展,志愿者服务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山东大学筑福“社”计师协助稚成开展手机讲堂志愿活动

稚成公益手机讲堂:点亮银发族的P图新世界2025年1月9日,一场别...

“新年色彩·创意手工坊”:湖南女子学院迎新年非遗文化教育活动圆满落幕

本网讯(通讯员林怡曾嘉颖)2025年的新年钟声即将敲响,近日,湖...

迎接2025年,拥抱新时光

当新年的第一缕阳光轻轻洒在窗前,2025年的画卷在我们面前徐徐展...

化学专业2023级6班举办大学生消防安全知识团日活动

为了增强大学生的消防安全意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2023级化学六...

最新发布

分享

投诉

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