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香浸布添雅韵,巧手传承续文脉。”2025年7月13日,曲阜师范大学管理学院青衿染忆实践团踏上山东省日照市东港区的土地,开启了一场探寻茶染非遗魅力的暑期“三下乡”实践之旅。团队走进当地知名的“无失山房”非遗手工坊,在茶香与布韵的交织中,通过观摩藏品、亲手制作茶染手帕、与传承人深度对话,解锁茶染技艺的文化密码,探寻这门古老手艺在新时代茶乡发展中的独特价值。
为让实践活动精准落地、富有成效,团队在出发前做足了功课。成员们分工协作,一方面搜集整理茶染技艺的史料记载、地域流派及现代创新案例,构建起系统的知识框架;另一方面结合日照作为“北方茶乡”的产业特色,设计了包含“茶染技艺认知度”“非遗与文旅融合潜力”等维度的调研问卷,计划通过线上线下同步调研与“无失山房”实地考察相结合的方式,全方位剖析茶染技艺对地方发展的赋能路径。经过反复斟酌,最终将日照市东港区“无失山房”确定为核心实践点,为后续活动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无失山房”内,茶染传承人朱春莲老师成为了团队的“向导”。她带领成员们逐一参观坊内的茶染作品:素雅的茶染桌旗上,茶叶的天然纹路若隐若现;精致的茶染香囊中,还留存着淡淡的茶香;就连墙上悬挂的茶染装饰画,也透着一股自然质朴的韵味。每一件作品都像一本厚重的书,诉说着茶与布的千年情缘。成员们时而俯身观察布料的纹理变化,时而轻声讨论色彩的渐变层次,在视觉与嗅觉的双重体验中,真切感受到茶染技艺“天人合一”的独特魅力。 体验环节中,朱春莲老师手把手传授茶染手帕制作技巧。“茶染的精髓在于‘顺其自然’,”她一边演示折布手法,一边耐心讲解看着颜色慢慢晕染开来时,每个人的脸上都写满了惊喜与成就感。
“现在知道茶染的人还是太少了。”在与团队的交流中,朱春莲老师坦言了传承的困境。她表示,茶染技艺工序繁琐,仅熬制茶汤就需要精准把控茶叶比例、水温、时长,一件像样的作品往往要耗费数天时间,难以适应快节奏的现代生活。更让她忧心的是,年轻一代对传统手工艺的关注度不足,愿意静下心来学习这门技艺的人寥寥无几。 “但我从不灰心。”朱老师话锋一转,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年轻人有创意、懂技术,你们的加入就是茶染传承的新希望。”她举例说,曾有大学生帮她设计了茶染文创礼盒,将传统茶染与现代审美结合,在网上很受欢迎。她希望能有更多像曲师大这样的青年团队,通过短视频、直播等新媒体形式,让更多人看到茶染的美;也期待能与高校合作,开发适合年轻人学习的简易教程,让茶染走进校园、融入生活。 实践感悟:知行合一,肩负使命 从挑选茶叶、熬煮茶汤,到折扎布料、反复浸染,再到晾晒固色、拆线展布,成员们全程参与了茶染手帕的制作流程。当一件件带着个人印记的茶染作品完成时,大家不仅收获了满满的成就感,更对“非遗传承”有了深刻的理解——它不仅是技艺的传递,更是匠心的延续。 “以前只知道茶能喝,没想到还能染布。”团队成员李同学感慨道,“这次实践让我明白,传统技艺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只要找对了与现代生活的连接点,就能焕发新的生机。”正如朱春莲老师所说,非遗传承从来不是守旧,而是在坚守初心的基础上不断创新。
此次实践活动,让青衿染忆团队的成员们深刻体会到:茶染技艺不仅是一门手艺,更是一种文化符号,承载着日照“茶乡”的历史记忆与人文精神。作为新时代青年,守护这份传承、激活这份文化,是责任,更是担当。未来,团队将把实践中的所见所感转化为实际行动,用青春力量为茶染非遗注入新活力,让这缕茶香跨越时空,飘向更远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