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导老师:夏妮,化工学院通讯员:吴佳洁、符奕婷、班慧、胡晓琴
7月1日,湘潭大学化工学院赴宁乡市西部中华文化传承团”在政府人员带领下深入宁乡市流沙河镇草冲村,探访中国“四大名猪”之一——宁乡花猪。通过走访养殖大户、参观党群服务基地等方式,了解宁乡花猪的养殖历史和文化价值,推动地方特色农业的发展与传承。
图为化工学院团队于流沙河镇政府前合照
宁乡花猪古称草冲猪,以强生存力、不择饲料、肉质鲜嫩闻名。在草冲村党群服务基地,村支书热情地向团队成员讲解宁乡土花猪的“前世今生”。草冲村自明代起便有“家家饲豚,户户育种”的传统,明代正德皇帝南巡时曾赐名“流沙河贡猪”。作为中国“四大名猪”之一,宁乡花猪肉质肥而不腻,入口即化,曾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登上国宴餐桌。其声名经代代口传,引得安化、娄底等地农户翻山越岭来购。草冲村素有“人会读书,亦擅养猪”之誉——昔年村民以养猪为生计,供子女求学,育才与育猪的智慧在此交织传承。

图为村支书为团队讲解
宁乡花猪不仅品质优良而且品种多样。“乌头黑尾银项圈”、“三头六分”,是宁乡花猪经千年自然选择与人工选育的结果。传承团来到花猪养殖协会副会长、养殖大户李伯家,李伯指着猪舍中不同头型的花猪向团队成员介绍,“狮子头雄壮威严,福字头圆润饱满,阉鸡头清秀灵动——这不仅是生物多样性的体现,更是地方文化认同的具象符号。”

图为宁乡花猪
从“草冲猪”到“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宁乡花猪身份的转变见证了传统养殖的现代化转型:上世纪草冲村单户年均存栏量不足5头,如今规模化养殖场已实现存栏量超500头的突破;借助高校科研,基因测序保纯品种,生态养殖提升存活率,“花猪+文旅”模式让千年养殖文化焕发生机。

图为三下乡团队与养殖户访谈
宁乡花猪从传统畜养到科技赋能的转型,印证了“以文促产、以产兴文”的可持续发展路径。其作为潇湘饮食文化载体,正以现代化表达续写千年文脉新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