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5日的日照,暑气渐盛。曲阜师范大学管理学院青衿染忆实践队的5名队员背着行囊,按约定时间抵达东港区 “无失山房”。推开斑驳的木门时,传承人朱春莲正坐在竹椅上分拣茶叶,竹筐里的碧螺春叶片蜷曲如螺。
朱春莲起身招呼队员,指腹上还留着常年揉捻茶叶的薄茧。她先带众人看工坊墙上的老照片:上世纪80年代的土布染坊、90年代的茶染合作社执照。从这些老物件中,能看出这门手艺在日照已传了三代,曾经靠走街串巷收旧茶染布维持,如今却面临着年轻人对土布都日渐陌生的境况。
实践队的任务清单列得详细:记录染制工序、访谈传承困境、收集活化建议。队员李雨桐手持录音笔,专注地观察着朱春莲的一举一动,随时准备记录关键信息。朱春莲往铁锅里撒茶叶时,动作有片刻的停顿,似是在感慨传承的不易,去年收下的学徒都是退休阿姨,年轻人多因工序繁琐,难以静下心来学习。
下午三点,队员们开始跟着学习煮染液。实践成员负责看管火候,柴火在灶膛里噼啪作响,茶汤在锅中慢慢从浅黄熬成赭石色。朱春莲手持长杆木勺不断搅动,褐色泡沫在液面翻涌,整个过程严格把控,熬制时间需足40分钟,中途不能添水。浸布时,张萌仔细观察,发现同块棉布在染液里停留时间不同,会呈现蜜褐、深棕、炭黑三种层次。
暮色漫进窗棂时,队员们围坐在一起整理笔记。朱春莲拿出手机,翻出里面的新品照片,有茶染汉服、叶脉纹口罩等。上个月她曾在文创市集摆摊,这些融入现代元素的产品受到不少年轻人的青睐。队员们见状,脸上露出欣喜的神情,随即围绕 “短视频教学 + 直播带货” 的模式展开讨论,直到虫鸣渐密才结束。
离开工坊前,队员们带走的不仅是染着茶渍的实践手册,还有朱春莲手写的茶染配方。队长在日志里写下感悟:“非遗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当老手艺能回应新需求,薪火自会燎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