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茶乡”日照的千年茶香中,一项古老技艺正悄然绽放新的光彩。2025年7月12日,曲阜师范大学管理学院“青衿染忆”实践团走进日照市东港区“无失山房”非遗手工坊,以沉浸式体验为纽带,揭开茶染技艺的神秘面纱,探寻这项非遗在新时代的文化价值与产业动能。
手工坊主理人朱春莲老师介绍,茶染技艺最早可追溯至五代时期,古人用茶汤染纸伪造契约,而日照凭借“南茶北引”的独特地理优势,将茶染与本土茶文化深度融合,形成了兼具实用性与艺术性的地方特色。
实践团成员在朱老师的指导下,亲身体验了茶染的完整流程:精选日照绿茶与红茶混合熬煮四小时以上,待茶汤浓缩至琥珀色,将折叠捆扎好的棉麻布料浸入其中反复浸染。随着布料在茶汤中不断氧化,深浅不一的茶褐色纹样逐渐显现,如同将茶山云雾凝固在织物之上。这种“天然染色+手工创作”的模式,不仅赋予每件作品独一无二的生命,更将日照绿茶“叶片厚、香气高、耐冲泡”的特质转化为可触摸的文化符号。
日照作为江北最大绿茶产区,茶产业年产值超30亿元,但长期面临产品同质化、文化附加值不足的困境。茶染技艺的介入,为破解这一难题提供了新思路。手工坊通过“茶叶深加工+非遗文创”模式,将茶渣、茶梗转化为染色原料,既减少农业废弃物,又延伸了产业链条。其研发的茶染服饰、茶具套组等产品,在文旅市场上溢价率高达300%,成为“茶旅融合”的新爆点。
更具突破性的是,茶染技艺正与现代产业深度跨界。实践团调研发现,日照部分茶企已尝试将茶染技术应用于家居软装领域,开发出零甲醛的茶染墙布和环保板材,而手工坊与高校合作的“茶染数字纹样库”,则为时尚品牌提供了可持续设计方案。这种“非遗+科技+时尚”的融合模式,使茶染从传统手工艺升级为现代生活美学的载体。
面对非遗传承的时代课题,“无失山房”探索出“三位一体”的创新路径:通过短视频平台展示茶染工艺,单条染色过程视频播放量突破500万次;与本地景区合作开设“茶染体验工坊”,年接待游客超2万人次;联合日照职业技术学院开设非遗选修课程,培养青年传承人。这些举措让茶染技艺从“深闺”走向大众,成为年轻人追捧的文化新宠。
正如朱春莲老师所说:“一片茶叶的价值,不仅在于冲泡时的清香,更在于它能染出千年文化的底色。”随着“青衿染忆”实践团将调研成果转化为政策建议,日照茶染正以茶香为媒,书写着非遗活化与乡村振兴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