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阜师范大学“寻杏坛校史韵,传阙里万古光”实践队——探寻非遗传承密码,感悟文化时代力量 七月的骄阳炙烤着大地,却挡不住我们奔向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的脚步。当朱红色的馆门在眼前缓缓展开,一场跨越千年的文化对话就此开启。馆内的长廊弥漫着淡淡的樟木香气,那是岁月沉淀的味道——玻璃展柜里,清末民初的苏绣屏风静静陈列,金线绣成的凤凰尾羽在灯光下流转着细碎的光泽,讲解员说,这是当年苏州绣娘用三年时间完成的贡品,每平方厘米竟有近百个针脚。 转过展柜,一阵清脆的铜铃声传来。皮影戏表演区里,七十岁的李师傅正手持三根细杆,操控着驴皮雕刻的穆桂英人偶。随着他手腕轻转,幕布上的人物忽而挥枪策马,忽而捋袖扬鞭,配合着河北梆子的唱腔,《穆桂英挂帅》的经典桥段活了起来。"这皮影的皮子得选三到五岁的驴皮,刮到薄如蝉翼才能透光",中场休息时,李师傅指着案头的半成品给我们看,那些用烙铁烫出的纹路里,还留着他指尖的温度。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肩负着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任。通过这次社会实践,我们收获的不仅是对非遗的热爱,更是一份传承的决心。我们将用实际行动,让非遗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让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代代相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