染坊里的青春答卷
曲阜师范大学管理学院青衿染忆实践队的队员们,怀揣着对传统文化的敬畏,在七月的热浪里奔赴一场与茶染的约定。7月伊始,日照东港区那座爬满青苔的老染坊,迎来了这群年轻的寻访者——他们要在这里,跟着茶染艺人朱春莲,触摸这项古老技艺的温度,让沉睡的茶香在新时代苏醒。
出发前的筹备,比盛夏的阳光更灼人。队员们泡在档案馆里翻找地方史志,从明代《日照风物志》的"茶染记事"到民国《民间手艺录》的零星记载,一点点打捞茶染技艺的前世今生。街头问卷的结果更让他们心头发沉:95%的受访者能说出蓝染、彩染,却对茶染闻所未闻;有商贩甚至将茶染制品当作"劣质褪色布"低价抛售。"得让老手艺从故纸堆里走出来。"队员们在出发前夜的碰头会上,悄悄攥紧了拳头。
推开染坊的木门,一股混合着茶香与草木灰的气息扑面而来。架上悬挂的茶染卷轴,深褐如陈年普洱,浅棕似新茶初泡,凑近了看,竟能发现叶片脉络在布上留下的天然印记。朱春莲正坐在石臼旁捶打茶叶,布满老茧的手掌捏着霜降后的老叶,"这茶染啊,就得用性子烈的老叶。"她举起叶片笑着说,"春茶娇气,染不出沉稳;夏茶浮躁,留不住底色,唯有经了风霜的老叶,才能在布上洇出时光的厚重。"
实践课在染坊后院的石板路上铺开。队员们围在大缸旁,看朱春莲按秘方调配茶叶与草木灰,滚烫的沸水注入时,茶汤翻涌出蜜糖般的光泽。"布得先'洗澡'。"朱春莲教大家反复搓揉棉布,"纤维喝饱了水,颜色才能扎下根。"捆扎布料时最见功夫,有人急着求成,棉线缠得松松垮垮,染出的图案成了"一团乱云";有人耐着性子细细缠绕,拆线时竟显露出类似茶芽初绽的纹路,引得众人拍手叫好。当一件件带着青涩却满是心意的茶染作品挂上竹竿,风一吹,茶香混着阳光的味道漫开来,队员们忽然懂得:传承不是重复过去,而是用青春的方式,让传统活在当下。
离别的时候,朱春莲送给每个人一小包茶染老叶,包装布上是她手绣的"薪火"二字。队员们握着茶叶,望着竹竿上飘动的茶染布,仿佛看见无数双年轻的手正接过这项技艺。未来,他们打算用茶染元素设计非遗主题课件,在校园开设体验工坊,让更多人明白:当青春的热情遇上千年的茶香,布料上晕染的不只是色彩,更是文化传承的新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