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校园文学

走出“洞穴”,寻找生活中的正义与真理

来源:湖南师范大学 肖榕 李江容 阅读:19 复制标题和网址

《理想国》中,柏拉图描绘了一个由哲学家统治的理想国度。在这个国度中,正义被视为社会的基石,人们遵循道德准则,追求智慧与真理,是一隅正义的乌托邦。然后,现实却是人们常常处于自己的舒适圈,不愿走出“洞穴”。通过《理想国》的阅读,对我们把乌托邦的幻境拉回到现实有着深远的意义,启示着我们应该走出“洞穴”,寻找生活中的正义与真理。

在第一卷的背景——比雷埃夫斯港中蕴含着一定的深意,在英文版的《理想国》中,用“下到”一词,颇有深意,苏格拉底之所以“下到”这里,是因为他已经看到了本正,想去在看似繁华的港口提醒沉醉的人们,也许看到的并不是事物的真实面貌,对交的忠心也许是错的,鼓励人们要打破自己的固有思维和枷锁,揭示了柏拉图的“洞穴理论”。

洞穴理论也就是著名的“洞穴喻”,是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描述的对人类知识的基本想象。其直接目的是要揭示“受过教育的人与没受过教育的人的本质”的不同及相关问题。“洞穴喻”以形象生动的方式表明了柏拉图政治哲学的基本理念,这就是:理想的国家具有唯一性,真正的哲学家适合做统治者;囚徒缺少的是自由而不仅仅是知识;理想国家须以宗教作补充。

洞穴之喻的内容极具思辨性,把不同环境下人的不同反应进行对比,从而得出结论,具体如下:设想在一个地穴中有一批囚徒;他们自小呆在那里,被锁链束缚,不能转头,只能看面前洞壁上的影子。在他们后上方有一堆火,有一条横贯洞穴的小道;沿小道筑有一堵矮墙,如同木偶戏的屏风。人们扛着各种器具走过墙后的小道,而火光则把透出墙的器具投影到囚徒面前的洞壁上。囚徒自然地认为影子是惟一真实的事物。如果他们中的一个人碰巧获得释放,转过头来看到了火光与物体,他最初会感到眩晕,但是他会慢慢适应。此时他看到有路可走,便会逐渐走出洞穴,到阳光下的真实世界;到那时他才处于真正的解放状态,意识到以前所看到的世界只不过是影像,是不真实的,于是会开始怜悯他的囚徒同伴,他的原来的信仰和生活。此时,不论出于何种原因,结果就是他选择了返回洞穴,并试图劝说他的同伴,也使他们走出洞穴,但他的同伴根本没有任何经验与尝试,故而认为他在胡言乱语,根本不会相信,并且会绑架他,甚至在可能的情况下杀死他。

通过对洞穴理论的学习,我从中获得以下启示:第一,我们每个人周边所处的环境就好比这个洞穴,被束缚起来,因为自己成长的环境,受到的教育以及个人的行为习惯等,都形成了自己的那一套固有的思维模式,较为主观和狭隘,所以在思考问题的时候,总是以人自身的固有思维去思考和判断,那就无法看到真实的世界。第二,如果我们想要去寻求世界的真理,首先要直视自己的内心,破除“自我”的枷锁,以第三者的角度来审视这个世界,这样我们看世界才会看的更加全面,更加透彻,从而成为那个走出洞穴的“人”。第三,由于人们长久以来形成的惯性思维,很难在短时间内接受新事物或尚未被自己验证过的真相。这个时候,能做的只有改变他们所处的环境,让洞外的光照进来,让大家慢慢接受新事物。第四,柏拉图把囚徒只能看到墙上的影子,不能看到世界的全貌,类比出我们看到的世界也只是“相的世界”的投影(看问题并非全面)。从而解决“变”与“不变”的问题——“相的世界”是高级世界,是真,善,美,是灵魂来的地方,是不变的。而现实世界只是“相的世界”的投影,是变动的。哲人就是要冲破自然世界的束缚(走出山洞),去寻找真理,(从不能见光到直视太阳)。

同时,在“洞穴喻”中,最直白呈现的是层层递进的“看见”:从被扼住颈脖和手脚时看到的各种器物的影子,到解开束缚越过矮墙时看到的各种木偶及照亮木偶的熊熊燃烧的火光,再到被拽出洞穴后看到的真实的世界以及照亮事物的阳光。从影子,到构影之物与构影之光,最后到真实事物与使事物能被看见的阳光,这一层层的递进象征着人类逐渐接近真理的轨迹,也启示我们要不断走出“洞穴”,不断尝试,在实践中寻找真理。

柏拉图对于正义、真理的探讨也同样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书的前主章主要围绕“正义是什么”以及“我们需不需要正义”这两个问题展开讨论,通过与不同年龄段的人的对话,推翻了“正义是把善给予友人,把恶基于敌人”“不正义比正义更有利”等观点,由浅到深,层层递进,反复论证。对苏格拉底“正义究竟是什么”的虚心求教,著名诡辩学者色拉叙马霍斯回答道:“正义不是别的,就是强者的利益”。而柏拉图则借苏格拉底之口,凭借高超妙的辩论艺术,不慌不忙,循序渐进,使色老师不得不承认了他的观点,即“没有一门科学或技艺是只顾寻求强者的利益而不顾及它所支配的弱者的利益的”。强者虽通常有着更卓越的才能或技艺,但他们始终是少数人,好比一个作为强者的统治者只顾自己的利益而忽视普通民众的利益,这个政权终究会被受压榨的人民推翻,以论证苏格拉底的观点。

柏拉图认为:“正义应该是包括被统治者在内的全体国家公民的利益”。中国古代很早就有“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理想,科技飞速发展的21世纪,我们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构想,追求整体的利益、构建和谐社会是人类千百年的追求,而柏拉图藏在《理想国》中的正义真理,则好似烟尘难灭的璀璨明珠,至今依然闪闪发光。除了国家城邦的“大正义”,个人心中的“小正义”也在书中被反复探讨。做一个正义的人更有益,还是不正义的人更有益?色拉叙马霍斯认为,不正义的人显然要比正义的人生活地更好。年轻人格劳孔更是从本质出发,指出正义本身是痛苦的,人们赞颂的只是正义带来的好名声,而非正义本身。与此同时,苏格拉底在与不同的人对话时,也是在面对不同的阶级,比如,在与色拉叙马霍斯进行关于“正义的人与不正义的人谁生活更好”的辩论时,他面对的是诡辩派第一人,他们以钱财为目的,坚持相对主义,无真理,诡辩的目的主要在于显示自己的优越性;而在与格劳孔对话时,面对的是所有年轻人,因为明天属于年轻人,想告诉他们有关正义的理论,从中可以看出柏拉图的构思十分巧妙,以小见大,由表面浅显的内容去揭示更深层的道理。

“倘若不正义者坏事做尽而流芳自世,正义者好事做尽而身败名裂,你还会选择做一个正义者吗?”这是罗翔老师在解读《理想国》时提出的问题,让我陷入思考。从前我一直将正义奉为自己的人生信仰之一,做好人、行善事,选择思政专业,渴望做一名人民教师去教书育人。然而书中的话却像阵阵鸣钟,不断叩击着那个我曾以为很坚定的信条。或许,正义对于个人的意义从不在于实在的利益,而是在于心灵的自活。正义使人自洽,而不正义使人不自洽。我们坚守心中那一隅正义,不是为了获得好名声,而是为了遵从良知的声音,不必整日活在情端不安和懊悔中,所以我们需要去寻找生活中的正义与真理。

他认为直理存在于理念的世界中,而我们所看到的世界只是理念在一定程度上的投影。真理是智慧和知识的源泉,只有通过哲学的深入思考和不懈追求,我们才能愈发接近真理。这种对于真理的追求,让我深刻地意识到知识的重要性和哲学的价值。

总之,通过阅读《理想国》,我深深被柏拉图的思想所吸引和启发。他对于理想国的构想和对于真理、正义、美德的探讨,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虽然我从书上获得的知识是浅薄的,但是精神上的充盈是丰厚的,他的思想让我意识到知识的重要性和哲学的价值,激励我追求智慧和道德的提升。同时,他的思想也让我反思现实社会的问题,呼吁人们追求真理,正义和美德。我想在这个喧嚣浮华的时代,我们需要这样一本书与先贤对话,给自己建立一座精神上的乌托邦,鼓励自己走出“洞穴”,去寻找生活中的正义与真理,推动构建一个更加和谐美好的社会。

相关内容

走出“洞穴”,寻找生活中的正义与真理

《理想国》中,柏拉图描绘了一个由哲学家统治的理想国度。在这个国度中,正义被视为社会的基石,人们遵循道德准则,追求智慧与真理,是一隅正义的乌托邦。然后,现实却是人...

舌尖上的警钟:食品安全问题不容忽视

在当今社会,我们的国家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发展,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显著提升,曾经困扰无数家庭的温饱问题已然成为过去式。然而,在光鲜亮丽的表象之下,一些看似微小...

《小巷人家》读后感

《小巷人家》宛如一幅细腻的市井画卷,在时光的长河中徐徐展开,为我们呈现出小巷深处独特的生活景象。初读这本书,就像推开一扇尘封已久的门,门后是充满烟火气的另一个世...

读《被讨厌的勇气》有感

最近,我阅读了岸见一郎的《被讨厌的勇气》一书。这本书以青年与哲人对话的形式,一问一答,用五个夜晚的促膝长谈,深刻的揭露出了我们当下的人所面临的过去,现在与未来三...

志愿青春绽光彩 服务社会显担当

(通讯员李江容)近期,“志愿青春行”系列活动圆满落下帷幕,众多青年志愿者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新时代青年的责任与担当,让青春在奉献中绽放绚丽之花。活动期间,青年志愿者...

推荐内容

曲园学子寒假实践——为健康饮食寻踪觅源

随着社会的发展,志愿者服务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山东大学筑福“社”计师协助稚成开展手机讲堂志愿活动

稚成公益手机讲堂:点亮银发族的P图新世界2025年1月9日,一场别...

“新年色彩·创意手工坊”:湖南女子学院迎新年非遗文化教育活动圆满落幕

本网讯(通讯员林怡曾嘉颖)2025年的新年钟声即将敲响,近日,湖...

迎接2025年,拥抱新时光

当新年的第一缕阳光轻轻洒在窗前,2025年的画卷在我们面前徐徐展...

化学专业2023级6班举办大学生消防安全知识团日活动

为了增强大学生的消防安全意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2023级化学六...

最新发布

分享

投诉

扫码分享